設計
他設計的唱片四次入圍格萊美,但他和臺灣的唱片潮流始終有點兒遠
“他們可能不知道,我們根本沒有在做唱片了,都在做些奇怪的事?!?/p>
蕭青陽的門前總站著幾個年輕人?!笆挻髠b,我想跟你做唱片?!彼麄冋f。
這位行業前輩在過去的 30 多年里完成了 1000 多張唱片設計。在 2005 年、2008 年、2009 年和 2011 年,蕭青陽設計的四張唱片《飄浮手風琴》、《我身騎白馬》、《甜蜜的負荷:吳晟詩.歌》和《故事島》入圍了格萊美獎“包裝與內頁獎”和“最佳套裝盒或特別限量包裝獎”。




這些專輯的設計和潮流不太一樣。蘇通達在 2007 年獨立發行唱片《我身騎白馬》,連吃了四家唱片公司的閉門羹。這位從小在臺灣高雄長大的音樂制作人、歌手打算與歌仔戲“春美歌劇團”合作,制作一張“讓阿嬤聽得懂的專輯”。專輯的歌曲來自古代民間故事里的一對情侶薛平貴和王寶釧,蘇通達加入爵士、拉丁、電音,將它變成了電音歌仔戲。蕭青陽需要在這個基礎上設計唱片裝幀。他起初有些擔心,這個古老的中國故事對西方的評委來說難以理解,何況格萊美還是很商業主流的獎項。
但也不是沒有辦法:“這就是個愛情故事,講到愛情就很好理解?!笨墒捛嚓柌]有在封面設計里體現這一點,轉而把賭注壓在文化元素上。他延續音樂的混搭概念,利用拓印的效果,把將軍圖、仕女圖,和白馬圖重新改造。三個月的時間,蕭青陽從臺灣各處的廟宇收集與馬相關的圖像,翻看中國歷代不同畫風的人、馬造型的圖畫資料。用黑白色彩的基調設計唱片包裝。唱片最終入圍了 2008 年第 50 屆格萊美包裝與內頁獎。
獨立音樂“野火樂集”的創始人熊儒賢形容蕭青陽在國際獎項上的成功說,“在‘全球化’的潮流下,‘在地化’(本土化)才是致勝關鍵”。和蕭青陽一樣,熊儒賢同樣經歷過臺灣唱片業最鼎盛的年代。過去蕭青陽還有些猶豫,將文化放進設計,可能口味太重、離明星太遠,但現在,他似乎非??隙?,只要讓它看起來夠“娛樂”,“絕對沒有不妥”。
不過,和你印象中的一樣,這種唱片設計的風格在臺灣并不是主流。這里流行的“臺灣本土化”設計,從蕭青陽 80 年代開始唱片設計工作開始就意味著,重要的唱片封面幾乎全是明星的大頭。歌手張惠妹 90 年代發行的專輯《姊妹》、《Bad Boy》,兩張專輯在當時的亞洲銷量加總超過一千萬張,專輯封面皆以歌手肖像為主打,李玟早期專輯《愛就要趁現在》、《CoCo 李玟同名專輯》亦是如此。


設計師極力修飾這些辨識度極高且人氣極高的面孔,讓他們看起來對粉絲更有號召力,熱情一直持續到了 90 年代后期。
這不是蕭青陽進入唱片設計行業時的初衷。在 80 年代影響蕭青陽的是那些“看不懂”的歐美唱片封面,他拿出幾張收藏的原版卡帶,包括美國搖滾樂隊“感恩而死” (Grateful Dead) 的 “American Beauty” 、加拿大女歌手瓊尼·米契爾 (Joni Mitchell) 的 “The Hissing of Summer Lawns” ,和英國樂團 “Art of Noise” 的 “In No Sense? Nonsense!” 。這些唱片的封面抽象、奇特,充滿想象力。

但在臺灣,蕭青陽無法創作這些“藝術品”?!?000 年以前,連我自己都備感壓力,當時偶像包袱特別嚴重,設計永遠就是在偶像的大臉中打轉”,蕭青陽說,“但我就是生在臺灣,我得接受事實?!?
情況在 2000 年后發生了轉變。歌手更多地在電視亮相,人們“聽”音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,他們喜歡盯著螢幕上耗費心思打扮的歌手,同時也希望手里拿著唱片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東西。蕭青陽發現,聽音樂的人逐漸分成了三類:追求的偶像、純粹聆聽音樂、以及一大部分處于中間的——他們既愛偶像又想要有意境。
設計師們面臨了新的問題:“面對大明星的專輯,到底該不該把他的大臉??舍棄?”
“蘇打綠”樂隊自 2001 年一共發行了 10 張專輯,封面并不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。

普遍來說,高知名度的歌手,專輯封面還是會以歌手肖像設計為主,但偶爾也會小試創新。周杰倫在 2011 年發行的第十一張專輯《驚嘆號》(USB 版) 罕見地沒有把自己的形象放大作為賣點,操刀封面的設計師陳政守選擇了美式漫畫的風格,把周杰倫“縮小”至封面十分之一的位置,并在專輯里附有 J 字船錨金幣 USB 和立體輪船。這張專輯獲得了 2012 年度臺灣第 23 屆金曲獎的最佳專輯包裝獎。
對蕭青陽來說,這早就不是什么問題了。在 2000 年以后的 7 年里,蕭青陽被提名格萊美獎的這些唱片設計,大部分皆不是歌手作為封面(除了第一張有歌手的側臉出現)?!鞍b不是服務給當地人而已?!笔捛嚓栒f。這同時也是一種國際化的對策,對于美國的評審來說,亞洲歌手的陌生模樣并不能叫他們興奮,而抽象的“東方情境”,反倒吸引人——這種異國情調就像蕭青陽早年在卡帶店看到的歐美唱片一樣。
可即便是那些面對華語市場的明星們,也沒有停止來找蕭青陽。不過,蕭青陽已經老道到可以挑選他們了。如果把音樂人分成偶像與創作型歌手,他更喜歡和創作性的歌手合作,更早地從企劃、美術、攝影,各種關乎想法的環節都參與其中,有時,這些環節甚至發生在歌手錄音,甚至會影響到最終曲目的選擇。
1998年,當年陳綺貞還是“素人”歌手,沒什么名氣,她準備發行首張專輯《讓我想一想》,蕭青陽為她設計封面。蕭青陽的女兒在那一年出生,出道作品和新生命誕生之間有一種恰如其分的比喻,蕭青陽將妻子的孕婦裝掃描成花布紋,放進專輯內頁設計里。蕭青陽曾幫陳珊妮設計專輯《乘噴射機離去》的封面,他在一旁發現陳珊妮喜歡拿著蠟筆隨手畫,最后,飲料、吸管搭配畫作出現在專輯的設計中。


許巍在 2008 年找上蕭青陽,請他設計《愛如少年》的專輯封面,這也是蕭青陽首次幫大陸歌手制作專輯封面。蕭青陽習慣的工作方式是,與歌手見面接觸,觀察歌手當時的狀態,搭配音樂量身打造專輯封面。但這一次,“合作前,我根本沒見過他們,即便連飛到北京也未必見得到”。可盡管如此,當許巍拿到專輯的封面設計,還是認為蕭青陽對自己的音樂非常了解,是個“藝術家”。許巍像平常那樣站在青海的風景中,封面大面積留白。
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打算向這位“藝術家”拜師學藝??蛇@幾年,他們總是遭到拒絕,沮喪地離開臺灣新北市的這間工作室。
90 年代,蕭青陽最忙碌的時候一個月有 16 個案子,可現在,一年大概三張?!八麄兛赡懿恢?,我們根本沒有在做唱片了,都在做些奇怪的事?!笔捛嚓栒f。在工作室里接受《好奇心日報》的采訪時,蕭青陽剛替“新北市野餐日-親愛的____野餐去”的活動設計了“野餐套組”,包括野餐墊、野餐紀念旗、野餐袋。

《我身騎白馬》與臺灣桃園機場合作成為候機室的主題墻
蕭青陽的轉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場演出活動的興起,線上聽音樂的人也越來越多,唱片業已然不景氣。
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(RIAA)近日公布的《?2015 年音樂產業報告》,如今實體唱片和數字下載營收持續衰退,反倒是流媒體音樂(如YouTube、Vevo、Spotify 等)的營收首次成為音樂營收的最大獲利來源。從 2010 年的 7% 成長至 2015 年的 34.3%,營收超過 24 億美元。同時,現場演出市場也從 2010 年的 42.5 億美元上漲到 68 億美元。
在臺灣,情況也是如此。周杰倫去年底的新專輯《哎喲不錯哦》的銷量是 15 萬,盡管歌手的人氣也發生了變化,但十年前的那張《七里香》的銷量是 350 萬,超過 22 倍的差距仍然是個有力的證據。
“不可諱言的,現在還在做唱片的人,是像傻瓜沒錯?!毙苋遒t說,“?現在是‘觀眾’大于‘聽眾’的年代,每個歌手都在舞臺上一拼高下,只用耳朵和眼睛品味音樂的純聽眾,幾乎所剩不多?!?
蕭青陽很清楚現在聽眾已經不買唱片,但他們卻會花大把鈔票,進演唱會。2000年,他接手了“貢寮海洋音樂季”的主視覺設計,算是正式開啟了他設計之路的轉向。蕭青陽將唱片那種 A 面 6 首、B 面 6 首格式化的呈現方式,放大到活動的設計,轉成立體化的表現形式?!斑B當地小吃都可以搭配我的設計”,蕭青陽說。
之后,蕭青陽參與了宜蘭童玩節、簡單生活節的活動設計。去年,他還負責了莫文蔚“看看世界”巡回演唱會的海報視覺設計。蕭青陽讓莫文蔚站在教堂里,彩繪玻璃的光映在臉上,由下往上拍,“像是圣母一般”。這個想法來自于莫文蔚在意大利旅行時鐘意的圣母像。

熊儒賢的擔心更甚?!?‘音樂素人’當然可以玩出非常特別動人的音樂,但要擔當得起一名‘歌手’或‘創作者’還是需要具備相當的火侯與功力?!毙苋遒t說,“?現在太多的泡泡音樂,只為了短效的商演服務,這讓我覺得有從‘唱片精品店’滑落到‘商演雜貨鋪’的轉變?!?/p>
以下 Q = Qdaily, X = 蕭青陽
Q:你從小就喜歡畫畫,為什么會選擇唱片設計?而非其他也能展現繪畫天份的行業?
X:小時候家里住夜市,我去唱片行里逛,常會注意看不懂的卡帶封面,對我來說,就是個享受。但我從沒想到過這會變成我的行業。
在 80 年代時,并沒有所謂的唱片設計師,連唱片設計師這個名號都是慢慢演進出來,早期跟設計有關的工作叫“美工”。美工與電工、水電工,其實就是其中一種項目分類,簡言之就是工人。過去的美工,就是畫電影看版,做招牌。當時我不敢跟家人說要從事“美工”,因為男生出社會,能否賺錢是很重要的決定,家人會關心是想靠什么維生,早期也沒什么人專門做唱片設計,多半是委托廣告工司制作。
我自組工作室,大概是當兵左右。我還記得是看到紐約 soho 區有一群 soho 族,有工作室,主要是接跟美感有關的設計,當時就決定把自己定義為“工作室”,就是專門做唱片美術設計。至今 30 多年,我還是稱呼自己是工作室。
Q:你相對多樣性的設計風格,在早期臺灣音樂市場中,會面臨怎樣的考驗?
X:2000 年以前,臺灣音樂環境相對保守,設計風格以描述歌手為主,即便我做了夸張的設計,可能也沒人理。所幸我做唱片年資長,2000 年之后,隨著音樂市場開始改變,我的設計可以更有創意、更天馬行空。
當時(90 年代),一個月最多可以有 16 個案子,我會替這些案子分類,不同的音樂類型,就試著用不同的包裝。有時候轉換心情,會讓我覺得像鬼上身(笑),一下玩民俗、一下時髦、一下藝術。有人覺得我的創作很激烈,多變。

蕭青陽手拿陳建年的專輯《大地》于蘭嶼公路拍攝,圖片由蕭青陽工作室提供
Q:現在平均一個月幾個案子?
X:現在一年大概三張左右,其實我也轉移重點,現在不是鎖定在唱片身上。出唱片主要是為了后面的演唱會,或是其他行銷活動。而且,臺灣現在也沒新的偶像,目前當紅的偶像,主要都還是中生代的。
Q:你怎么觀察偶像斷層的現象?
X:現在音樂聆聽,不是透過唱片而是透過網路。新生代已經沒有聽唱片的習慣。這也沒有好與不好,就是載體的轉型。就像我歷經黑膠到 CD,只是種進化。不過因為這股潮流,讓音樂創作大大銳減,主因是,這樣的行為不能即時反應出銷售行為,所以投入的人也就少了。
Q:你覺得臺灣的音樂產業這幾年是否發生了大變化?
X:聽音樂的習性改變了。 2000 年之后物質生活優渥許多,這年代強調質地、現場的感受?,F在的音樂表現是面對面,歌迷就是想聽歌手帶著一把吉他當面唱。因此許多 LIVE house 或演唱會的票房都非常好。開始有很多音樂節、音樂市集。我們也很清楚,歌迷都不買唱片啊,但他們都會進場來聽,可是進場的錢比買唱片還貴。 (笑)
Q:唱片業變得不那么景氣,這對你會造成影響嗎?
X:這不算沒落,而是集體轉型。以前沒有演唱會,現在人反而愿意花錢進演唱會,一萬、兩萬的票價都愿意買?,F在是重視“活動現場”,整個行銷轉向成立體的行為。我的設計當然也隨之轉型,設計不光是在唱片上,而是活動的設計,從主視覺一直到周邊商品都是。
Q:你也有其他設計領域的創作,包括書籍包裝以及設計聯名商品,這當中有什么不一樣?
X:這只是載體變化,其實舉凡書籍設計、商品設計、活動設計,我只有一個原則,我希望設計都能具備音樂這個元素,而非只有視覺,當我設計馬拉松路跑的活動,我就先著手設計主題曲,接著思考傳統的元素,進而連結在一起。從事設計行業這么久,大概慢慢掌握到把感覺具象化,雖然我繼續做設計,但更像是制作一個活動。
Q:在唱片設計師這個行業中,是否有觀察到一些人員的變動?
X:過去唱片制作的環節分很細,比方錄音工作的人,專長就是錄音,做印刷的人,就是講究印刷。但現在轉型成活動現場后,工作變得不一樣,要轉向去在意現場音響,或是活動的周邊商品印刷。同樣是幕后人員,也是轉換路線。
前陣子我到廈門,有三個廈門人請我喝茶,喝茶前請我先掃描 QRcode。接著就有音樂配著我喝茶。當時覺得這轉型令人興奮,某部分來說,它超越現場,是跨地域表現。
Q:唱片設計的人才是否就少了很多?
X:當然。這已經不是主流生產的環節,年輕人比較不會靠近。但這幾年還是有些年輕人找我:“蕭大俠,我想跟你做唱片”。我會回絕,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,我們根本沒有在做唱片了(笑)。都在做奇怪的事,例如一壺茶這類的事。
Q:說到人才,你怎么看待臺灣的設計教育?
X:近幾年廣設設計相關科系,但市場上根本沒有這么多需要設計的工作,這造成一個結果,就是設計人才下鄉。所以地方的傳統產業,開始重視設計。我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循環,有效提升臺灣整體的美學素養,許多巷弄的小物開始變得具備美感。
Q:你如何看待“小確幸”的設計風潮?
X:我個人的觀察是,臺灣的設計近幾年一面倒,明顯偏好日式文化。從一個角度可以發現,臺灣人旅行最頻繁的國家是日本,臺灣人希望可以追求品質、精致的物品。坦白講,你到日本巷弄,就是我們“小確幸”的來??源,就是“一茶、一物、ㄧ糕點”當中的感受。
我對這樣的流行,還是有點意見,這還是跟風的現象。近年來我提倡臺灣傳統美學的再造。所以我覺得小確幸,就是個短期的潮流。?
喜歡這篇文章?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,每天看點不一樣的。
評論